您现在的位置是: 科技 > > 正文

中芯国际A股上市成“网红”用九个数据带你了解他

时间:2020-07-17 09:16:50 来源:手机中国 发布者:DN032

从纽约飞到香港再飞到上海,大概要花24小时。从纽交所、港交所到上交所,中芯国际花了16年!

中芯国际上市

7月16日,半导体行业时下最热“网红”中芯国际正式回归A股,登陆科创板,“闪电上市”“IPO创纪录”“开盘暴涨”的字眼格外闪耀。但这位新晋“网红”其实已经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来的跌宕起伏,构成了中国芯片发展史的缩影。

接下来,CNMO用10个关键数字帮你读懂中芯国际。

20年

聊到中芯国际,避不开的一个人是张汝京。可以说,没有张汝京就没有中芯国际,而如果他没有在德州仪器20年的工作经历,或许就没有雄厚的资历来支撑其创立中芯国际。

1948年出生于南京的张汝京,从小便跟随父母去了台湾。以优异成绩从台湾大学毕业的他,又在美国先后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这为他进入半导体行业奠定了专业基矗

而后,29岁的张汝京进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公司。虽然德州仪器在如今的科技圈有些隐形人的味道,但当时它可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除了平台硬,张汝京的上司也是行业顶尖大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发明人之一杰克·基尔比。张汝京从研发设计工程师干起,不断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并参与建设了全球10多家大型芯片厂,“建厂狂魔”的称号由此而来。

扩张的脚步遍及全球,唯独那个神秘的东方古国静悄悄。1996年,中国电子代表团到德州仪器总部参观,问张汝京:“你愿不愿意回国?”,并在临走前留下一句“我们在北京等你1于是,回到祖国建设的种子在张汝京心中发了芽。

1997年,在德州仪器工作满20年的张汝京踏上了回国的行程。

50亿美元

中芯国际并不是张汝京回国后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在20世纪最后的几年里,中国大陆的电子产业被世界先进水平远远甩在身后,要人才没人才,要技术没技术。咋办?张汝京只能采取迂回战略,在技术、设备和人才等各项条件更优异的中国台湾成立世大公司。他的构想是,利用自己在德州仪器的建厂经历,后期将厂房复制到大陆,从而曲线振兴大陆的芯片产业。

世大公司在张汝京的领航下顺风顺水,但挡在面前的还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冰山。台积电彼时已成为芯片业老大,而且掌舵人正是大张汝京17岁,且同在德州仪器有过共事经历的张忠谋。早在1987年,56岁的张忠谋便辞去德州仪器副总裁,回台湾创立台积电公司。在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的龙头地位不容其他公司撼动,于是有了50亿美元的故事。

据悉,当时张汝京和台湾一位业界大佬到私人餐厅秘密会谈了4个小时。后者将两个残酷的选择摆在张汝京面前:要么退出芯片业,要么出售世大公司。张汝京没有退缩,反倒世大公司的股东们做出了意外之举,他们瞒着张汝京以50亿美元将公司卖给了台积电。

张汝京随即失去实际公司控制权,愤怒、羞辱和不甘……52岁的张汝京愤然离职。

2000年

传奇人物的事迹总带着一些夸大的传奇色彩。据张汝京本人回忆,上面“50亿美元”故事中除了50亿美元,其他都是谣言。

实际上,张汝京当时全程参与了台积电对世大的并购,“他(张忠谋)提出了非常不错的价格,问我是否愿意,我说愿意,他就很高兴。”当时台积电和联电对世大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台积电给出的价格是“原来股价的8.5倍”,这让台积电收购世大变得顺理成章。

最关键的是,出让世大后,张汝京到大陆建厂的心愿得以实现。2000年4月,张汝京筹资14.8亿美元在上海创立中芯国际,300多名半导体工程师也随其共赴大陆,其中有不少是其在德州仪器和世大时的旧部。

这些离开台湾到上海奋斗的工程师,无不对张汝京的专业和创新精神折服。此外,张汝京心细的品质也极具感染力,这无形中成为了他笼聚人心的利器。据悉,几乎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都会提及这一点,“每次在电梯里遇到,他都能叫出我的名字,公司里成百上千的人,他可以记住几乎每个人。”

13个月

与其说时势造英雄,不如说英雄顺应了时代。张汝京携手300多名同样满怀热血的工程师来到上海,而此时内地也在鼓励发展半导体行业,相比几年前,中芯国际有了更肥沃的发展土壤。

“建厂狂魔”张汝京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勤劳耕耘,以雷厉风行的姿态不断建厂、加速扩张。从台湾媒体对张汝京工作状态的形容,我们能看出他对这份事业有多热爱和投入——连西装都没有穿,就是一件工作衫,披上件发旧的灰色毛衣,像个传教士,办公桌是三夹板拼凑起来的便宜货。

要知道在当时,建一座晶圆厂的时间快则1年半慢则2年,而中芯国际的第一座厂房仅用了13个月。而后,张汝京当年“复制粘贴”的构想逐渐变成现实。

中芯国际此后在上海又接连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并将产业延伸到北京和天津。其在北京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并收购了摩托罗拉位于天津的一座8英寸芯片厂。政策的支持加上张汝京果敢的决策,中芯国际从此步入快车道,进入芯片代工行业的第一阵营。

2004年

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发展的路上最缺的就是资金,而上市是不错的融资方案。2004年3月,创立仅4年的中芯国际带着“中国芯片第一股”的美誉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以17.5美元的发行价募集到14.4亿美元的股本。紧接着,中芯国际又在香港挂牌交易。成功在纽约和香港两地上市,中芯国际受到海内外市场投资者追捧,融资额度近18亿美元。

这些资金的吸收,为中芯国际未来的进一步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当时,中芯国际主要将募集的资金用作芯片厂的产能扩充。其中北京12寸芯片厂的新建工程和天津厂生产能力的提升工程需要大量资金,18亿美元的融资额有如神助。

2019年5月24日,中芯国际从纽交所正式退市,这也为中芯国际回归A股埋下了伏笔。

2亿美元

不过这个伏笔埋的有点深,中芯国际在纽约、香港上市后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美好时光,反而遭遇了一番波折。

2009年11月11日,一场亲友聚会在上海举行,来的人很多都是之前没有参加过的,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个话题:张汝京真的要从中芯国际离职吗?

这一天之前,中芯国际宣布了两则重大消息:一是中芯国际和台积电长达6年的纠纷诉讼终于有了结果,双方同意达成和解;二是作为中芯国际CEO、执行董事的张汝京辞职,原华虹集团CEO王宁国接任。

如果说,中芯国际发展过快是两次诉讼的导火索。那么,点燃这根导火索的不是张汝京,而是那个和他“冤家路窄”的男人张忠谋。

从2003年到2006年,中芯国际先后两次遭台积电起诉,理由是张汝京的台湾团队侵犯了台积电的技术专利,甚至窃取其商业机密。第一次诉讼,台积电要求赔偿10亿美金,作为对比,当年中芯国际的收入为3.5亿美金。可事实是,中芯国际少数基层工程师的确犯了抄袭的错误。张汝京在北京高院和美国加州对台积电提起反诉,但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时间的指针拨到2009年冬天,美国法院判处中芯国际败诉。张汝京和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携律师团飞往香港,与台积电进行紧急谈判。作为张汝京的老上司,张忠谋没有留太多情面。双方最终达成和解,除了中芯国际赔偿2亿美元现金及10%股权,还有一个条件是张汝京必需离开中芯国际。竞业协议里的文字一个比一个扎心:2010年起,三年之内张汝京不得再从事芯片相关的工作。

这份竞业协议影响了张汝京后续的职业生涯。告别自己一手创立并付出无数心血的中芯国际后,张汝京继续自己的建厂之路,先后创立LED厂、新昇半导体和芯恩半导体。

50%

至此,中芯国际的张汝京时代翻篇。而在没有他的日子里,中芯国际又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

由于巨额赔偿,中芯国际融资和扩张能力基本为零,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中芯国际创下亏损超30亿元的记录!随后一年,中芯国际管理层出现动荡,王宁国、杨士宁两位高层陆续离开,但希望在新任CEO邱慈云手中重燃。

比张汝京小八岁的邱慈云,曾是中芯国际创立时的高级运营副总裁。2005年,邱慈云过于“求稳”的企业运营策略与张汝京快速扩建的想法水火不相容,前者随即离职。

但重返中芯国际的邱慈云,让之前没能派上用场的维稳保业绩的经营理念有了用武之地。他主张“放下野心,放慢步子,稳扎稳打”,将更多精力放在成熟工艺和高产能的良率上,而不是追求最先进的制程,同时市场重心也收回国内。

与此同时,2013年前后,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变化,2014年千亿规模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挂牌成立,有了国家资金,加上不少海归人才助力,国内半导体产业开始复苏。

2009年,中芯国际的总营收中只有20%来自中国,而到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乘着东风攀升到50%。在此期间,中芯国际转亏为盈,市值也增长了数倍。

14nm

2017年,邱慈云请辞中芯国际CEO,另外两位继任者开启了中芯国际的新时代:一位是曾担任首席运营官的赵海军,另一位则是曾任职台积电和三星的梁孟松。两者虽均为CEO,但分工很明确——赵海军负责制造,梁孟松负责研发。

梁孟松可不是一般的研发人才,他曾在台积电担任资深研发处长,可以说见证和参与了台积电每一代芯片制程的研发历程。2009年进入三星后,梁孟松帮助三星跨越20nm制程鸿沟,并早于台积电半年研发出14nm工艺,后者因此丢掉了苹果A9芯片和高通的订单。

这样一位台积电和三星都抢着要的研发巨擘,到中芯国际后自然带来了主角该有光环。当时中芯国际开始放弃20nm工艺,转而研发更先进的14nm工艺。令人咋舌的是,梁孟松仅用不到300天时间就带领中芯国际将14nm工艺技术研制成功。不仅是从无到有的成功,产品良率也提升到了95%,这让中芯国际的芯片代工竞争力上了一个台阶。

别以为14nm就没有商业价值。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半导体销售市场2000多亿人民币,其中14nm工艺产品占据65%份额。中兴证券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底,14nm预计能够占中芯国际营收的10%。

2019年9月,中芯国际实现国内第一代14nm FinFET工艺芯片的量产。2020年4月发布的荣耀Play4T手机,采用的便是由中芯国际14nm制程代工的麒麟710A处理器。

6000亿

7月16日,中芯国际正式登陆A股科创板,开盘价为每股95元,远高于发行价每股27.46元,涨幅高达245.96%,总市值一度飙升至7000亿元人民币,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之一。目前,中芯国际总市值在6000亿元上下,甚至远超中石化。

招股书显示,中芯国际此次科创板IPO约40%的资金将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即中芯南方一期。中芯南方主要用于中芯国际14nm及以下先进工艺节点的研发和量产,目标产能是3.5万片/月,投资总额达120.4亿美元。

中芯国际回归A股已经不仅仅是中芯自己的事情,更关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走向。20年前,张汝京怀揣着赤诚之心和满腔热血,和有志之士共同创立中芯国际。未曾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它书写出了一部血泪奋斗史。这部奋斗史,又何尝不是一部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的发展史。

但我们不能被6000亿市值冲昏头脑,理性来看,当前的中芯国际被覆盖上了一层资本热情的滤镜。我们从中芯国际看到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积极发展态势,也要认清我们和国外先进水平的真实差距。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埋头苦干才能看到弯道超车的一天。

标签: 中芯国际A股 科创板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