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科技 > > 正文

中国科技馆举办“青少年冬奥教育基地”及“科技冬奥即时展览”助力冬奥

时间:2021-08-17 16:40:08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者:DN032

前不久的一场运动盛会,点燃了这个夏天,也给人们增添了希望。伴随着东京奥运会的落幕,世界的目光开始转向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举办。

以此为核心,中国科学技术馆近日推出“科技冬奥即时展览”,以“冬奥·缘起”“冬奥·相约”“冬奥·陪伴”三个板块,通过图文、实物、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冬奥文化,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冬季残奥会助力。同时,“青少年冬奥教育基地”落户中国科技馆,面向青少年开展冬奥教育活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

观展·亮点

行走新疆近百个村

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皮滑雪板

长一米多、宽不足十厘米的板子,皮毛包裹,一头微翘;有的地方磨损严重,甚至有些发秃,这是一副新疆阿勒泰老的毛皮滑雪板。展品是北京收藏家协会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分会会长李祥的私藏。

这个展品来得可不容易。“我用了两个冬天,在新疆走了上千公里、近百个村来寻找老的滑雪器具,最终在一个维吾尔族的家里发现了这副滑雪板。”李祥说,阿勒泰被认为是人类滑雪运动的起源地。作为一名体育收藏者,李祥对体育文化有浓厚兴趣,北京申冬奥成功之后,他就一直想去阿勒泰看看,感受古老的滑雪文化。

这副滑雪板使用马的前腿内侧皮毛制作而成,牛皮绳捆绑,通体没有一个钉子;与当前正在使用的毛皮滑雪板相比,这副老的滑雪板皮子更厚实。李祥解释,毛皮滑雪板的制作充分体现了先人的智慧,“马的前腿内侧皮毛在滑雪板前行的时候会变得特别滑顺,往后倒的时候又能形成坚硬的倒刺,防止下滑。”此外,微翘的弧度更是能让滑雪板在山地行进中如履平地。如今,这门技艺已经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展品在北京露面也实属不易。航空公司对毛皮制品的运输有着严格的规定,李祥辗转提供了各项证明后,滑雪板才得以进京。

回眸60多年前

老照片唤醒“冰雪记忆”

身子前倾,腿部弯曲,一手向前,一手朝后;冰面上,两个年轻人姿势矫健,似乎下一秒就要滑出画面。这是一张1959年的老照片,展现的是两位滑冰爱好者在什刹海冰场上练习速度滑冰起跑的场景。

除了这张照片外,展览还展出了1955年度北京市中小学青少年冰上运动大会、1956年全国冰上运动会打破八项全国纪录的十三名男女运动员合影等多幅照片,让观众一睹几十年前人们在冰面上的风姿。

老照片同样来自李祥。这些照片都是他从全国一个个古玩城里淘出来的。从事体育收藏这么多年,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当地的古玩城转转,已经成为李祥的习惯。李祥还记得,什刹海冰场的老照片是十几年前在长沙的一个旧书摊上无意中找到的。“与单纯的文字相比,照片记录了更多的历史信息。”李祥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情有独钟。

照片拿到了,如何确认照片背后的信息呢?“看得时间长了,通过显像颜色、纸张、包浆的特征,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照片的大概年代。”李祥说。至于照片承载的更多信息,李祥则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他揭秘,这些老照片大多是官方发行,是统一的宣传行为;因此很可能出自有名的摄影大家或摄影记者之手,这也意味着能在官方的杂志、报刊上查到相关的报道。什刹海冰场老照片的备注,就是李祥查阅当时的《新体育》杂志找到的。

“千里挑一”的宣传画

曾被视作时髦装饰品

1974年全国冰上运动会(冰球比赛)宣传画、1983年《滑冰曲》宣传画……展厅中,不少观众在四幅宣传画面前驻足良久,饱满的色彩、动感的身姿带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李祥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类的宣传画总体不多,冰雪内容相关的就更少了。“在当时,家里能挂上一张宣传画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有的单位甚至把宣传画当成难得的奖品。”此外,宣传画的纸张薄,不易保存,所以冰雪类宣传画在市面并不多见。“我收藏的体育类宣传画有数百张,冰雪宣传画不到10张。”

淘换出冰雪宣传画更是个技术活儿。李祥说,书摊的宣传画一放就是一摞,一摞有上千张,要从这上千张的宣传画中一页页翻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要有耐心,还要细心。“纸张很脆弱,要轻拿轻放,不能心急,手一重,纸张很容易受伤。”

未使用的备份火炬

令人忆起北京奥运会

“这是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走过展厅的“祥云”火炬,很多家长都会回忆起十多年前的那场盛会,骄傲地把这件代表性展品指给年幼的孩子看。

火炬置于透明柜体中,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显得典雅又华丽。展览策展人谢柯欣介绍,祥云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用火炬,未曾被点火使用。

与祥云火炬一起展出的还有上一届冬奥会、也就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火炬。火炬以白色和金色为主色调。踮起脚尖仔细看,依稀还能看到火炬上方被点燃后留下的些许痕迹。

观展·解码

人工智能为冬奥助力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语言和衣裳,我们一起向着光飞翔……共迎未来,把明天画成最美丽的模样。”音乐声起,动感的鼓声、清新的箜篌、悠扬的竹笛彼此交融,成为最和谐的伴奏。展览策展人王先君介绍,此次展览引入了人工智能元素,为展览增添互动感。

这支“墨甲”机器人乐队就是展览“智能性”的体现之一。演奏三种乐曲的机器人有着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名字:竹笛机器人名玉衡,箜篌机器人名瑶光,排鼓机器人名开阳,这些名字来源于北斗七星中的三颗星。乐队来自清华大学,演唱的歌曲《共迎未来》是北京冬奥组委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的主题曲,乐队“巡演”至中国科技馆,为冬奥贡献一分力量。

与机器人乐队同样充满科技感的是一个名为“饕餮”的机器人。机器人基于青铜器兽面纹设计,分为上下两层,通过两层的转动可以实现面部表情的27种组合。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是个“表情包大王”,“饕餮”还是个冬奥知识小使者,讲述运动员故事、传播冬奥知识都不在话下。

“科技冬奥”专项落地新尝试

展览背后有着充足的理论支撑。谢柯欣介绍,该展览是科技馆依托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知识与技术推广普及创新平台构建》课题,在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首都体育学院的支持下共同举办。

“通俗来说,这个课题探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冰雪运动的知识普及和推广。”谢柯欣说,该展览是课题的一个落地尝试。在此之前,科技馆还曾在张家口主办过“弘扬冬奥精神,感受冰雪魅力”科技冬奥主题活动,通过冬奥探索课堂、科学表演等方式,为青少年带去生动的冬奥科普。

据透露,未来,中国科技馆还将与北京冬奥组委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打造青少年冬奥体验平台,举办“弘扬冬奥精神,感受冰雪魅力”冬奥主题系列公益性展览和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学习冬奥知识、探索科技奥秘。

观展·提示

●展期

截至8月31日

●地点

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展厅三层

●票价

免费,但需购买主展厅参观门票

(原标题:从滑雪运动起源地非遗到人工智能助力 青少年感受冰雪运动魅力来科技馆上堂冬奥科普课)

(记者 牛伟坤 阎彤 制图 冯晨清)

标签: 科技冬奥,冬奥文化,冰雪运动,中国科技馆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