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科技 > > 正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一团队光电探测方面部分指标世界领先

时间:2021-11-22 16:47:24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发布者:DN032

“让战斗机上的‘千里眼’不仅看得远,还能看得准,是我们团队的目标。”11月18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马鹏阁像往常一样,不上课就泡在了实验室里。

瞄准这个目标,郑州航院目标探测与识别科技创新团队自2008年以来全身心投入,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发明机载光电雷达多脉冲激光测距机目标检测与精确定位方法,与航空工业光电所合作研制机载多脉冲激光测距机,已经装备于多个国产新型主战战机,填补了机载数字化远程激光测距机的国内空白,显著提升了机载光电探测系统的远程目标精确定位性能,光电探测方面有些指标世界领先。

“通俗点说,就是之前战斗机上的‘千里眼’激光测距机测距定位只有很短距离,我们研发的第一代机载数字化多脉冲激光目标探测技术就让它的作用距离提高了一倍以上。”马鹏阁说。

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飞机开始装备各种红外对空、对地搜索及前视吊舱。随着隐形飞机的发展,能够探测隐形目标的前视光电探测仪已成为世界各国三代机的标准设备。然而,受到机载条件下激光发射功率的限制,光电探测系统中激光探测距离远不及红外探测,导致当目标位于激光作用距离之外却又在红外探测范围之内时,飞行员只能发现目标而无法获得精确距离信息。

“我国的机载光电探测系统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苏-27飞机生产线后开始发展的,利用苏-27技术改进的歼-11、歼-15、歼-16系列飞机均装有光电探测系统,具备隐身性能的歼-20更是装备了最新的光电雷达。”马鹏阁说,远程激光目标探测能力是机载光电探测系统整体性能提升的瓶颈,团队与航空工业光电所合作研发的数字化多脉冲激光目标探测技术,已在我国多个新型号飞机的机载光电探测系统或光电雷达上装备应用。

“我们的技术能应用到国防上,能为服务国家战略作点河南人的贡献,很自豪。”马鹏阁说。

“做这个项目之前我还满头黑发,谁知不到一年时间完成项目时,我头发都花白了。”马鹏阁说,那是2008年,他当时32岁。实现“从0到1”的突破,数字化多脉冲激光目标探测技术要想从实验室走向型号应用,有很难的一段路要走。

“最难忘的,是每天到郑州航海路桐柏路口的欧丽电子公司借人家的仪器做高低温实验,我们俗称‘煮板子’。”马鹏阁说,数字化多脉冲激光测距机必须经受住125摄氏度高温和零下55摄氏度低温的考验,起初一到零下30摄氏度板子就直接断电,改进后到了零下35摄氏度信号又太弱不能正常工作,突破了零下35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又不行了……

就这样屡屡碰壁,一点点攻关。“总共用了10个多月,终于把第一代样机技术交给了合作单位,甲方感慨真没想到这么短时间能交出这么高质量的成果。”马鹏阁说。

这坎坷而难忘的经历,让马鹏阁不仅收获了事业成长,也更坚定了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理想。

2016年开始,马鹏阁把多年积累的航空机载目标探测技术与“低慢小”目标探测及处置需求相结合,把军用光电探测技术应用到民航领域,致力于破解无人机“黑飞”难题。

“飞机航行线路上如果有无人机、固定翼飞行器、热气球等‘低慢小’目标飞行器,就会对起飞造成干扰甚至危险,我们要做‘清障师’。”马鹏阁说。目前,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新郑国际机场、上街机场、洛阳北郊机场等机场。

回望这些年,马鹏阁感触最深的,不是攻关难到数月白头,不是科研苦到大年三十在实验室度过,而是“军工战线的人真好,与他们一起攻坚克难,心里总觉得踏实、有意义,自己做的不多,他们才是榜样”。

这,是志同道合者的惺惺相惜,是因心怀祖国、抱负相同所以愿意“互粉”。(记者 史晓琪)

标签: 实验室 战斗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光电探测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