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科技 > > 正文

月表原位识别出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或仍为月球提供水源

时间:2021-12-03 11:40:05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者:DN032

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该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洋团队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年龄在一百万年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该发现表明,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或仍为现在的月球提供水源。

这一最新成果的发现,得益于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所搭载的“玉兔二号”巡视器对月表开展的持续巡视探测——发现了一个小的新鲜撞击坑,并在第9月昼时对这个撞击坑进行了详细的光谱探测。基于全景相机近距离获取的撞击坑影像,刘洋团队发现,撞击坑中心存在一些与坑壁及坑外月壤明显不同的物质。

经过高光谱影像数据分析,并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研究,刘洋团队认为,该撞击坑可能是由一个小型碳质陨石撞击后形成,撞击发生于距今一百万年内。在以亿年为常见时间尺度的月球研究领域中,这次发现的撞击宛如新生的婴儿。

撞击输运过程被认为是月球表面水及永久阴影区水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而碳质小行星是小天体中相对较富含水及挥发分的一类,在撞击过程中,其携带的水可能有部分得以保留在月表。此前在地面进行的高速撞击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撞击体中可能有达30 wt%的水得以保留在撞击熔体或残留物中。

同时研究显示,比较年轻的月表物质中存在撞击体残留物的可能性,“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中可能采集到相关样本。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将对地月系统撞击体成分和类型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参考,并有望对太阳系轨道动力学演化进行进一步约束,增进关于内太阳系撞击历史的了解。

相关研究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美国夏威夷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参与该研究。

(原标题:中国科学家月背发现百万年内撞击坑,其过程或为月球提供水源)

(记者 刘苏雅)

标签: 嫦娥四号 月球表面 物质 撞击坑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