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科技 > > 正文

世界信息:评价杨丽萍孔雀舞造型,不必风声鹤唳 | 新京报快评

时间:2023-06-17 00:06:02 来源:新京报 发布者:DN032

▲引发质疑的杨丽萍孔雀舞。图/“雀之灵”视频账号截图


(资料图片)

杨丽萍孔雀舞演出造型“尺度大”“不雅”?

据光明网报道,6月15日,杨丽萍孔雀舞中舞者造型的相关话题,出现在社交媒体热搜榜上,杨丽萍则对此回应称,“那段舞蹈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难的,少了其他的装饰,需要演员用极致的身体、肢体语言来进行表演”。但回应并未终止争议,舞者的这一造型是否“尺度大”,不同网友仍有不同看法。

回看争议产生的过程,会觉得这是个“误会”的产物:网友晒出的舞台照片,是瞬间截图并放大后的效果,这种脱离了全景的局部截图,容易把图像往“不雅”的方向推;舞者“赤身裸体”是种观感误会,事实上那是灯光打在白纱上后造成的视觉错觉。

而且,这也并非创作者故意标新立异,而是“男演员饰演的孔雀角色奉献出了全身的羽毛以获取女孔雀的自由”这一剧情设定,决定了舞者的造型形象要向“赤裸”靠拢。

这个误会,其实常在部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创作者觉得特定的表达更具真实感染力与艺术震撼性,而在一些观众看来,却是挑战审美甚至公序良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艺术作品被不同观众用不同眼光看待,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当误解或偏见发生时,双方都会有种“受伤感”。

而这个时候,创作者的解释往往难以被批评者接受,因此显得很无力。这也决定了,当受众的固有认知与审美对象有了鸿沟时,便很难被跨越。

把舞台表演的场景瞬间拍摄截图并放大来看,艺术经不起这样的打量。在截图经由拉近拍摄、裁剪、上传这一过程之后,就已经被强行附加了复杂的审视。这样的审视,会让拍摄者因为拥有了某种任性的阐释权而变得“强大”,却会让艺术作品变得脆弱。如果一种带了偏见的看法得不到纠正,则有可能导致作品受到伤害且有可能退出舞台,也会让其他相关作品受到影响。

对艺术作品进行观赏、鉴赏,应更注重从整体出发,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如果只是根据一段短视频或者一个截图就下定论,那么这样的观赏、鉴赏则失去了价值与意义,也容易带歪观众认知,让更多人以先入为主的犹疑眼光来看待艺术作品。

当然,有稳定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的观众,会本能地对哪怕陌生的艺术作品,给出具有基本审美与文化常识的判断。对于这一观众群来说,针对艺术作品发生的临时的、禁不起推敲的声音,并不会影响或左右其认知。

也只有当这样的观众成为主流时,创作者才会更有信心去探索与创新,市场也才会往繁荣方向发展,围绕作品所产生的不公正评判也就会消失许多。

“杨丽萍孔雀舞中舞者造型被指不雅”登上热搜,说明当前的艺术市场表达空间并不像想象的那般理想,一个成熟稳定的大众艺术消费群体尚未得以真正形成。一个原本并无不妥的创作方法,遭到这么多且这么尖锐的批评,难免给人以“风声鹤唳”的感觉,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不过,这一事件也证实,在高艺术含量的作品进入公众日常生活的时候,产生摩擦与阻力,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只是希望因此产生的争议与碰撞,还是能够围绕作品本身进行,而不作其他无关层面的联想和批评升级。

可以肯定的是,艺术素养与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会日渐更新我们的观念与审美。也许,再过些年之后回看这一事件时,大多数人会觉得所谓的“尺度大”与“不雅”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话题自然也不会再上热搜。

撰稿 / 韩浩月(专栏作家)

编辑 / 何睿

校对 / 赵琳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